
5月20日,呼和浩特市周连召家中,这位将女儿培养成清华大学研究生的父亲,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褪去“学霸家长”的光环,以“教育陪跑者”的身份,分享独特的教育智慧。
“真正的教育不是提线木偶式的操控,而是点燃火种。父母的认知是孩子的起点,而游戏化陪伴能托举他们触摸更广阔的世界。”周连召强调。
面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和教育内卷现状,周连召提倡“陪”孩子而非“让”孩子,旨在引导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能动性,激发自驱力与创造力。
周连召回忆起女儿高二的生活,当时自己买了辆二手车接送女儿上下学,返回的车程大概在15分钟,他每天都给女儿提前拟定一道命题作文,女儿则会利用这15分钟的时间完成并口述,这种日复一日的"碎片化训练",锻炼了女儿的审题、逻辑思考能力以及谋篇布局的思维。
周连召在辅导女儿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并不会直接给出解题思路,而是会假装“不会”,在一些细枝末节处给出暗示、加以引导让女儿逐步找到突破口,攻克难题。这样女儿解题成功后的成就感是双倍的,让女儿逐步建立起"发现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链条。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家里的餐桌换了又换,唯一不变的是桌上一直充斥着关于知识的讨论和理念的碰撞。
周连召表示:“聪明的大脑是‘刺激’出来的,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最高效的学习媒介。父母需抓住敏感期,用科学方法将教育融入生活场景。”周连召通过“陪”与“夸”的教育方式,将女儿培养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其外孙女在益智桌游与积木游戏中,早期展现出出色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能力。(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记者 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