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记者 范伟
在这之前,你是不是觉得老人的生活就是守着电视、盼着子女?可当你走进老年大学,一切认知都会被颠覆。
近年来,生活水平持续攀升,呼和浩特的老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养老”模式,而是积极投身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活新潮,让晚年生活从“养老”华丽转身为“享老”。在不断学习与积极作为中,他们勾勒出绚烂的“夕阳”画卷,彰显出新时代老年人的青春活力与饱满精气神。
走进呼和浩特老年大学,声乐教室里歌声悠扬,书法课堂上墨香四溢,绘画室内色彩斑斓,舞蹈房中身姿婀娜,各类课程精彩纷呈。这所创办于1991的老年大学,校内共开设37个专业,83个教学班级,目前在校学员已超2400人次。退休后在这里学习的杨阿姨说道:“老年大学就像一座知识宝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的大门,让退休生活充满乐趣与意义。”
你看那书法课堂,老人们笔锋游走如龙蛇。在宣纸前,气定神闲。饱蘸墨汁的毛笔在手中落下,每一笔画都力透纸背,仿佛在书写着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那专注的神情,让人动容。
舞蹈室里则是另一番活力景象。动感的旋律中,老人们翩翩起舞。尽管身姿不再像年轻时那般轻盈婀娜,但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却有着超越年龄的灿烂。舒展的手臂像是在拥抱失而复得的青春,旋转的裙摆似在诉说对生活满满的热爱,每一个舞步都踏出了对岁月的无畏。
古筝课堂上,老人们优雅地端坐于古筝前。轻轻拨弦,那清脆悦耳的音符便如潺潺溪流般淌出。弹奏《渔舟唱晚》时,他们仿佛置身于夕阳下的江面,扁舟摇曳,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水上。他们眼神沉醉,手法愈发娴熟,时而慢捻,时而急弹,在这古韵中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共舞。
还有二胡课的角落,老人围坐,二胡声起,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弥漫开来。拉琴的老人眯着眼,手指在弦上灵动跳跃,身体微微晃动,与二胡融为一体。沉浸在音乐勾勒的回忆里,脸上的皱纹似在诉说着往昔。
这里,是老年大学,是老人们心灵的栖息地。它打破了年龄的枷锁,让岁月的沉淀成为梦想的助力。
李老师欣慰地说:“只要我还能讲,就会一直在老年大学把知识的火种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文化的滋养。”
刘阿姨说:“老年大学让我重拾画笔,我要用这些画传递爱与希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郭老先生说:“老年大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能在晚年还为大家做点事。”
杨阿姨说:“老也要有所为,只有退休以后,时间才是自己的。”
王阿姨洋溢着笑脸说:“我觉得我太幸运了,六十六岁还能够为大家跳舞。”
他们说:“我们不愿意让社会抛弃,不愿意让这个时代抛弃。”
......
在这里,每一位老人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汇聚成浩瀚的银河,照亮了我们对于终身学习、积极老龄化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前行道路。它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塑造未来,更在于点亮每一个人生阶段,让生命的每一刻都绽放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