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腾格里沙漠纵横的褶皱深处,马兰湖畔的流沙正经历一场温柔的蜕变。十四年光阴流转,叶惠平以女性独有的坚韧与细腻,将36000亩肆虐的流动沙丘,化作她亲手编织的生态长卷。她以梭梭树遒劲的根系为坚韧的银针,把沙柳蓬勃的绿意当作灵动的丝线,在西北苍茫的荒原上,一针一线绣出生命与荒漠博弈的壮丽图景,让曾经肆虐的黄沙,渐渐生长出希望的纹理。
闽地女子的西北之梦
腾格里沙漠腹地,马兰湖的沙粒在狂风中打着旋儿。叶惠平摘下防风镜,发丝里沙沙落下细沙,她望着远处起伏如浪的沙丘,忽然想起十五年前初来此地的场景。那时的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片沙漠会被自己亲手“绣上”绿色。
2011年,这个来自福建的女子辞去妇联工作,带着满腔热忱来到马兰湖。彼时的马兰湖不过是一片盐碱湿地,仅有的几丛马兰花在沙暴中顽强摇曳。当地人都觉得她疯了 ,一个连沙漠都没见过的南方人,竟要驯服这片吞噬无数生命的黄沙?
现实很快给了她沉重一击。最初尝试的尼龙方格固沙法,成本高昂且难以持久;机井抽水灌溉,水刚浇下去就被沙地吸干;甚至连在沙丘上培土种树,树苗都会被狂风连根拔起。那段日子,叶惠平常在深夜的帐篷里翻看植物图鉴,沙暴拍打着帆布的声音,像极了老家海浪的轰鸣。
与沙共舞的探索之路
转机出现在 2014 年的春天。一次巡林时,她发现一株沙柳的根系竟穿透两米厚的干沙层,触及了地下湿润的沙土。“原来不是征服,而是共生。”她蹲在滚烫的沙地上,指尖摩挲着沙柳粗糙的树皮,忽然笑了。
从那以后,马兰湖变成了沙生植物的试验场。他们将沙柳树苗深植 1.2 米,让其扎根地下水源;摸索出混种梭梭树、花棒、沙拐枣的生态模式;用草方格将沙丘切割成规整的棋盘。这些年,叶惠平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手机相册里存满了不同植物的生长记录,却很少有家人的照片。
“妈妈,今天同学问我你是不是超人?”视频那头,儿子的脸庞被台灯映得发亮。叶惠平看着屏幕里已经长成少年的孩子,喉咙发紧。她缺席了太多家长会,却从未缺席孩子的成长 —— 每晚八点,无论多忙,她都会裹着防风围巾出现在视频通话里,用治沙的耐心,解答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困惑。
守望绿洲的岁月长歌
如今,3万亩“锁边林”在马兰湖周围延展,绿色以每年2.8公里的速度向沙漠腹地推进。牧民们惊喜地发现,羊群能在沙尘暴季放心出栏了;卫星地图上,曾经刺眼的黄色斑块正被绿色覆盖。
暮色中的沙柳林泛起粼粼绿波,叶惠平抚摸着一棵碗口粗的沙柳。这棵树是她亲手种下的第一株,如今根系早已在地下交织成网。她忽然想起儿子说的话:“妈妈就像沙柳树,向下扎根,向上自由。”(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 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