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记者 郭治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列为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回望今年的各地方两会,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婚育文化等内容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那么,内蒙古在多渠道、多维度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婚俗文化,积极探索婚俗改革新路径过程中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轻量化婚礼”传递文明、简约的新婚俗理念
4月22日,在场地布置优美的婚姻登记处办理完结婚登记后,新娘赵丽和新郎王谦在赤峰市红山区乌兰哈达婚庆公园内的婚俗文化展馆、1314 诗词长廊等区域参观、拍照打卡。
“我们夫妻二人属于‘零彩礼’结婚,领证之后不再举办婚礼庆典。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轻量化婚礼’让结婚‘轻装上阵’,给大家传递简约的新婚俗理念。”赵丽一边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一边展示她收到的奖励证书。
2024年12月,内蒙古民政厅对外发布消息称,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婚俗改革试点经验推广工作的通知》,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赤峰市红山区这3个试点地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典型。
记者了解到,赤峰市红山区在婚俗改革推进过程中围绕打造综合性服务基地,进一步助力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还对“零彩礼、半额彩礼、不举行婚宴”的夫妇颁发奖励证书。红山区还与辖区大型酒店宾馆签署《不大操大办承诺书》120多份,与新人签署《婚事新办承诺书》1.7万多份,涌现出“零彩礼”家庭439个。
图:去年6月份,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将办公地点打造成富有粉色浪漫氛围的“世外桃源”,为前来登记结婚的新人提供“轻量化”的婚礼现场。(赛罕区民政局提供)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政局从2024年6月份开始,将婚姻登记处打造成富有粉色浪漫氛围的“世外桃源”,为前来登记办理结婚证的新人提供一个“轻量化”的草坪婚礼现场,以供新人在浪漫的场景中领证、拍照、记录下幸福的瞬间。
“我和另一半都是上班族,没有太多时间筹备婚礼。在办理结姻登记时能够顺便打卡‘草坪婚礼’既经济又浪漫,还很轻松,何乐而不为。”呼和浩特市民李琳回忆起自己去年七夕节在赛罕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结婚经历,仍觉得印象深刻又有意义。
图: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在赛罕区集贤村设立移风易俗咨询服务台。(赛罕区民政局提供)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孙杰向记者介绍,为了推进婚俗改革,赛罕区除了打造“轻量化婚礼”场地外,今年还将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集体婚礼的方式,为新人“轻装上阵”结婚搭建平台。
集体婚礼加地方特色掀起文明婚仪新风
2024年9月,一场“千年胡杨 百年姻缘”的集体婚礼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大漠胡杨林景区开幕,99对新人身着华服,骑着骆驼、乘坐越野车和沙滩车依次亮相。这已经是额济纳旗举办的第二届胡杨林集体婚礼。
近年来,阿拉善盟深挖地方特色文化,以千年胡杨为象征,打造特色婚俗仪式,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们在浪漫的氛围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共同引领婚事新办的社会文明新风。
2024年8月10日,正值农历“七夕节”,一场喜庆又简约的集体婚礼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党建主题公园举行。6对新人身着传统中式婚服和当地民族特色服饰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步入会场。“办理结婚登记后直接参加集体婚礼,省去了很多铺张浪费的流程,我和妻子都觉得体验感很好。”当天参加集体婚礼的新郎巴特尔说。
图:多对新人在2024年七夕节参加赤峰市翁牛特旗民政局举办的集体婚礼活动。(翁牛特旗民政局提供)
今年4月22日,翁牛特旗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主任李艳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翁牛特旗被赤峰市民政局列为市级婚俗改革先行示范区,通过整合翁牛特旗文旅资源,打造翁牛特旗特色婚俗文化、优化龙凤之乡婚旅体验。倡导年轻人参加集体婚礼、低碳婚礼等特色婚礼,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未来,翁牛特旗将继续创新优化服务形式,积极举办集体婚礼,提供婚姻家庭辅导等特色服务;通过真实案例阐明高额彩礼可能对婚姻家庭的不利影响,积极倡导正向婚姻家庭价值观念,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婚姻文化环境。
图:今年2月14日,新人们共同走过赤峰市翁牛特旗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外的“1314”爱情长廊。(翁牛特旗民政局提供)
打好治理“组合拳”多维度构建内蒙古婚俗改革“新框架”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共办理结婚登记10.3万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王天俊表示,近年来,内蒙古一直致力于构建婚俗改革“新框架”,在国家级婚俗改革实验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全区婚俗改革试点覆盖面,确立了8个自治区级试点、10个盟市级试点、6个旗县(市区)级试点,试点占比覆盖率达到28%。
王天俊认为,要全力推进婚俗改革向纵深发展,需要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社会治理大格局,通过多渠道、多维度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婚俗文化。其中,内蒙古创新利用自治区福彩公益金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地区机构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婚俗改革资金超2200万元,大幅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动简约适度婚俗文化,举办集体婚礼,创新婚姻颁证服务,创设室内室外颁证场所。其中兴安盟开展“于五月 遇红城 与尔盟”红色革命主题集体婚礼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2024年全区各地共举办集体婚礼74场、集体颁证156场、其他特色活动146场次,全方位宣传展示优良婚俗文化,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
针对倡导移风易俗,拒绝大操大办方面,孙杰分享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作为自治区婚俗改革试点的经验——制定下发《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还开展多次“抵制高价彩礼 倡导婚嫁新风”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讲解婚俗改革的内容和理念,致力于形成婚事新办、文明理事的社会风尚。
王天俊称,婚俗改革涉及经济、人口、社会、观念、风俗等多方面,因此,移风易俗需要打好治理“组合拳”,这有赖于各相关部门协同用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此外,内蒙古还推动各地将反对高价彩礼、抵制铺张浪费、拒绝大操大办等陋习写进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有力促进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形势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