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作品年年有“余”
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 记者高鹏飞
“和面、发酵、揉面、捏塑、上锅蒸.......做面塑的每一步都要用心,才能让老百姓吃得安心、放心。”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小凤由衷感叹道,“做面塑26年以来,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学会与时俱进,才能将面塑技艺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它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花、鸟、龙、凤、人物、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12月12日,记者走进李小凤的工作间看到,形式多样的面塑作品摆满展柜,造型精美、惟妙惟肖。其中“龙凤呈祥”这一作品,以龙和凤为创作主题,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龙与凤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面团之上,寓意着吉祥如意、和谐美满。
面塑作品“柿柿如意”“苹苹安安”
“土右旗的面塑艺术起源于山西,在指尖传递民间世俗的别样风情,五颜六色的面团需要通过切、刻、划、搓、捏才能变成想要的形状。我从小耳濡目染,跟随姥姥和母亲学习面塑制作技艺。从前的条件比较艰苦,只用梳子、尺子、剪刀、擀面杖等工具,有时候掌握不好火候面皮就会开裂,后来随着不断学习与尝试,在面塑中加入了果蔬汁,不仅颜色漂亮而且更健康,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而且现在做面塑有了各种小模具,面塑的形象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在节庆、婚礼等场合,面塑作为吉祥的象征,传递着人们对幸福、安康的祈愿。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将面塑这项传统技艺传承弘扬下去。”提起自己从事了26年的面塑技艺,李小凤总是滔滔不绝。她认为,面塑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不仅因为每一件面塑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以及代代相传的手工技法,更在于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塑分为食用和收藏两类,土右旗的面塑多用于孩子周岁、十二岁生日、老人过寿等场合。经李小凤双手捏出来的“十二生肖”形象动人;寿桃饱满圆润,色彩搭配和谐;花糕枣山、莲花馍馍、寒燕儿、面鱼、面羊造型美观大方,成为展示土右旗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靓丽名片。现阶段在土右旗以李小凤为代表开展了面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并有多人跟随李小凤学习面塑技艺,“传承”二字在这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