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青正在活动现场表演。王立摄影
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记者王立
“我从17岁开始从事二人台表演,至今已有25年。那些对二人台的热爱和学习经历现如今成为了我宝贵的财富。”土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喜剧队队长刘俊青告诉记者,二人台是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萨拉齐厅(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的民间艺术形式,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晋、陕、冀地区的人口迁移,使得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为二人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土默特右旗地处呼包鄂腹地,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是二人台艺术得以繁荣的沃土。历经15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蒙汉文化交流的璀璨明珠。
据史料记载,二人台的创始人云双羊(蒙古族)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汉族舞蹈元素,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最初称为“蒙古曲”,后统称为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搅雪”演唱风格,即蒙汉语穿插进行,融合了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等多种元素,深受群众喜爱。后来二人台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小戏班、职业剧团五个阶段,形成了丰富的传承谱系。如今,以高玉正、白云龙、任三三、张虎、张玲玲等为代表的自治区级传承人,通过民间和专业剧团、文化大院演出以及开设专业班等形式,将二人台艺术传承发扬。
刘俊青和搭档正在排练。王立摄影
“土默特右旗作为二人台的发祥地,不仅孕育了这一艺术形式,也是其传承发展的中心。二人台在这里分为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传统剧目以描写生产、生活、爱情等为主题,作品通俗易懂,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谈到二人台创新时,刘俊青表示,从2009年开始,二人台表演者们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二人台,如舞台剧、新道具,以及改编剧本等,使二人台表演更具时代感。他认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二人台艺术传承下去。
“我特别爱看二人台,每次乌兰牧骑来村里表演我都会去看,我觉得特别有趣。”在土默特右旗沟门镇庙湾村党群服务中心观看乌兰牧骑二人台表演的村民张大爷说。
回忆起多年的表演生涯,刘俊青提到了一场让他印象深刻的演出。2017年8月27日,在包头大剧院的首演谢幕时,所有的观众都站起来鼓掌、呐喊,让他感受到了观众对二人台的热爱和对演员的尊重,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二人台的信念。
目前,二人台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已遍布土默特右旗的五镇三乡,201个行政村,覆盖人口36万。该旗也被誉为“二人台戏窝子”。其影响力辐射至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以及晋陕冀等地区,已成为连接不同地域文化的纽带。
对于二人台的未来,刘俊青充满了期待。他希望二人台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参与,同时也期望社会能够给予二人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