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报融媒记者 王子豪 李林芳
一搓、一摁、一卷,在一张长宽不足一米的案板上,一场传承千年的技艺盛宴,正在精彩上演。莜面,作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其口感筋道弹牙,裹挟着醇厚麦香,让人回味无穷。莜面的烹饪方式多样,可蒸、可煮、可炒,适配各种风味,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拜师学艺,规范技艺
在享有“莜面之乡”美誉的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有这样一位人物,她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将莜面制作技艺传承、发扬,她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秀英。
“从2008年武川莜面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起,我便肩负起了传承的重任,成为了第三代传承人。小时候,我整日跟在母亲身旁,看着她揉面、搓条,在耳濡目染中,我逐渐掌握了这门手艺,也深知这份传承的重量,它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乃至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樊秀英回忆道,眼中满是温情与坚定。
在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机器制作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莜面制作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尽管很多人对莜面制作略知一二,但成体系的传承与学习难以为继。樊秀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岁时,她进入饭店担任莜面制作师傅,同时,四处走访民间的老手艺人。经过一番努力,樊秀英拜师非遗莜面技艺第一代传承人董翠些和第二代传承人郭巧叶,将武川莜面制作技艺规范化,并录制成了视频。
据樊秀英回忆,那段时间既辛苦又快乐。在饭店里,她每日都要全神贯注,全力兼顾店内繁重的工作任务,从原材料的挑选到每一份莜面成品的烹制,每个环节都不容有丝毫差错。而在店外,她又争分夺秒,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虚心向师傅们求教。学习正规且精细的莜面制作技艺并非易事,往往一种看似简单的制作手法,需要她成百次地反复练习。但每当她想到自己热爱的莜面制作事业在自己的努力下得以延续传承,又感到无比满足。
技艺传承,创新发展
“制作莜面,最考验功夫的就是莜面窝窝的制作。这可不是简单的一推了事,薄厚均匀是基本要求,摆放时还要整齐划一,像用刀精心裁剪过一般,才能称得上合格。”樊秀英一边讲解,一边向记者展示她的精湛技艺。只见她双手灵动如蝶,一搓、一摁、一卷,动作行云流水,两个莜麦面宽条在瞬间就成了两个精致的莜面窝窝,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除了让人惊叹的莜面窝窝制作技艺,樊秀英还有一项堪称“独门绝技”的功夫。她双手同时发力,一次性将6块莜面剂子置于手下,开始搓制。她发力均匀,动作疾如闪电,短短一分钟左右,6根莜面便同时搓完。每一根莜面都长达五六十厘米,粗细一致,中间毫无断裂,仿佛是出自同一个模具,分毫不差。
“我们日常食用的莜面种类多达十几种,鱼鱼、窝窝、饺饺、拿糕等,各有各的风味。但传承不能固步自封,还得创新。现在,我们尝试用新鲜的蔬菜汁与莜面混合,做出了彩色莜面。”在樊秀英的引领下,莜面制作技艺踏上了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新鲜无污染的蔬菜汁,不仅为莜面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更赋予了它清新的口感和更丰富的营养。经传承人的巧手塑造,这些彩色莜面被制作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造型,既美味又有趣。
培育新生,延续传承
“作为莜面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门手艺走进千家万户,让大人小孩不仅爱吃莜面,还能亲手制作莜面。”近年来,樊秀英积极投身于各类宣传活动,线上直播时,她以亲切的话语和熟练的手法,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在校园宣传活动中,她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莜面,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踏入培训厅,她为专业学员系统传授技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莜面制作人才。
据樊秀英介绍,莜面制作虽然看似复杂,但只要坚持每天学习、练习,短短几天就能掌握系统的制作方法。她鼓励大家勇敢尝试,从最基础的揉面、搓条开始,一步步感受这门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让这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