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官方网站 24小时记者帮您热线电话:0471-9679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47967967
您当前的位置: 晨网>>文章>>文化

指尖方寸见匠心 ,细微之处显真章 ——马淑珍用爱艺韵绘北疆

时间:2025年04月09日 编辑:王海清 来源:晨网

DM_20250409165432_001.jpg

马淑珍走进大学与学生交流剪纸艺术。

  内蒙古晨报晨网速闻新闻记者 李敏

  一张红纸,在马淑珍手里经过对折、压平折痕,沿折痕处画出形状剪刻,便可制成许多花鸟、鱼虫、人物等剪纸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据介绍,1949年出生的马淑珍,年轻时曾当兵,做过车间装订工人、统计员,开过荒、种过田,担任过劳资员,还挖过大渠、砌过砖墙。

  马淑珍回忆:“19岁那年,我种植水稻,当时天气还很冷,水里还有冰碴子,我把裤腿一挽就下水了。等从水里出来,凉风一吹,腿上全是裂开的口子,特别疼,都不敢碰。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地把被子掀开钻进去,再轻轻地盖上被子,也不敢翻身。”她说,这些生活经历给她带来了很多收获。“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为我之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磨炼了我的意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我都会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鼓励和激励自己。”这些经历也为她后来的剪纸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过半百,重新点燃兴趣火花

  之后,27岁的马淑珍进入呼和浩特市一家印刷厂工作。1999年,她所在的印刷厂进行企业改制,50岁的她内退回家。2001年,她开始在内蒙古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国画。

  由于从小受父母熏陶,马淑珍很喜欢绘画,小时候就模仿母亲的服饰纹样在书本上绘画,还喜欢捏各种泥人摆在窗前,加上自身有艺术天赋,这些都为后期的剪纸艺术打下了基础。

  但光凭天赋和喜爱不够,马淑珍知道,要想学好学精剪纸,需要专业老师指导。于是,50多岁的她找到呼和浩特书画院的专业老师求教。之后,马淑珍跟着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段建珺踏上剪纸生涯,这一学就是20多年。

  深耕剪纸艺术,展现文化魅力。20多年来,剪纸艺术作品的构思与创作已成为马淑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她已创作2000多幅作品。

  其中,《出牧》在2007年获第三届国际(山西大同、广陵)剪纸艺术展金奖,《春光草原》在2009年获第五届国际(江苏金坛)剪纸艺术展金奖等。

  马淑珍说,这些作品中最让她难忘的是《春光草原》。该作品将牧民劳动、医疗队进毡房及牧民朴实生活三个故事融合,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从构思到成品,整整耗时一个月。

  如今76岁的马淑珍,又创作了“屯垦戍边”四个字,作品直径1.05米,这幅剪纸她用了整整两个月创作完成。目前,这部作品的“屯”字被改编成钢结构灯箱雕塑,矗立在包头市九原区稀土高新区政府广场上,得到市民高度评价。

  承文化薪火,创时代新光

  如今的马淑珍经常活跃在各大学校、社区,担任呼和浩特市老年大学剪纸专业教师,培养了一大批在剪纸技艺方面有成绩的学员。

  今年 3 月 28 日,马淑珍将近 20 年的创作心血——《“石榴花开”马淑珍剪纸艺术作品集》捐赠给内蒙古图书馆。

  马淑珍说:“我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将对党和祖国的深情融入其中,我的这部剪纸艺术作品集,分为‘家国情怀’‘守望相助’‘同心共筑’‘生肖送福’‘圆满团花’‘吉祥小品’六个板块,包含 300 多幅剪纸精品。”

  据了解,此作品集主要融合绘画和传统剪纸剪刻艺术,讲述中国故事,同时也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马淑珍说,接下来,她仍将带领团队,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八十周年做准备,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八十年来的成就,展示剪纸人的才艺,将剪纸非遗发扬光大。

  

  

  


  


线索征集:内蒙古晨报现面向社会各界朋友征集新闻线索,热烈欢迎大家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471-967967/18947967967,分享您身边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