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官方网站 | 24小时记者帮您热线电话:0471-9679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047123456
您当前的位置: 晨网>>文章>>城市>>兴安盟

“走基层·记者作家采风团”行走扎赉特大地

时间:2013年05月20日 编辑:海清 来源: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讯(记者 王萍)5月17日,《内蒙古晨报·兴安新闻》记者随兴安盟著名作家、书法家陈亦民、任翔、杨淑清等一行9人,到扎赉特旗采风采访。

  宏大的“引嫩入白”工程,让作家们感慨工程的百年功德;在努文木仁乡的杏花山上,采风团成员面对“杏树王”、喜鹊巢和遍地的艾草、细细的黄沙等自然景观,感叹大自然的美妙;在黑龙江省江桥镇“江桥抗战纪念馆”,采风团成员再一次感受了抗日志士马占山的英姿伟绩;松嫩平原的处处美景,更让人留连忘返。

  此行重中之重为绰尔河农耕博物馆。这是好力保乡政府和人民的文化产业杰作,也是兴安盟首座乡级农耕博物馆。该馆设知青馆、粉坊、酒坊、农场馆、铁匠铺、木匠铺、碾子坊等13个展室和一个中心展厅,收藏当地明朝至上世纪70年代期间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工具,为弘扬农耕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作人员申老先生介绍说:“绰尔河农耕博物馆自2012年9月对外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其中包括不少慕名而来的外省的研究人员。博物馆的建立对传承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研究专家任翔说:“绰尔河农耕博物馆从本地农耕的起源到延续,用大量的陈列物品直观地把农耕史呈现给参观者,对今后人们研究当地农耕历史有很大的帮助。略显不足之处是,文字上的解释稍微欠缺一些,特别是在时代的划分上,每个单元、每个展室都应配上详细的文字,以便参观者一目了然。以知青馆为例,展示了不少值得欣赏的物品,却缺少相应的介绍文字,如果配上上个世纪70年代从什么地方来了多少知识青年,这些青年男女来到了好力保乡接受了怎样的锻炼,又有多少青年从此扎根在这片热土上继续奉献的文字,会给一些不了解当时历史的青年们打下永生难忘的烙印。”兴安盟著名书法家陈亦民先生留下墨宝,为绰尔河农耕博物馆题字:“男耕女织,源远流长”、“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线索征集:内蒙古晨报现面向社会各界朋友征集新闻线索,热烈欢迎大家拨打本报新闻热线18047123456,分享您身边的新闻。
晨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