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浩小学四年级一班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讨思浩小学的校园里,四年级一班的教室总是飘荡着欢快的笑声。他们用真情演绎着教育的真谛:在这里,没有标签与偏见,只有互相扶持的温暖;没有留守的孤独,只有扎根土地的梦想。
无声的关怀:“特殊”孩子在爱中绽放
先天性左耳道闭合的小宇(化名),是班主任荀红欣最牵挂的孩子。她发现,这个总是用右耳贴着书本听课的男孩,不仅成绩优异,还经常帮同学整理课桌。班级的氛围也让她十分动容:课间跳大绳时,女孩会特意站在小宇右侧喊节奏;午休时,同桌小强会主动成为小宇的“助听器”。
“我们班从不说‘特殊’这个词。”班长小萌认真地说。去年春季运动会的接力赛上,小宇接过最后一棒冲向终点时,全班同学冲上前将他高高举起。那一刻,飘扬的红领巾与孩子们的欢呼声,成了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
师者如灯:六年坚守照亮求学路
同学的温暖举动,源自班主任荀红欣的言传身教。这位在讨思浩小学执教六年的教师,用煤炉烘暖过冻僵的小手,用自行车驮过受伤的学生。
立志当兵的小豪告诉记者:“我要像荀老师守护我们那样守护祖国。”梦想当教师的小晴每天模仿荀老师批改“作业”。“他们说要带着本领回来建设家乡。”荀红欣看着孩子们,眼含泪光。“这些乡村娃,最向往的不是城市的霓虹,而是如何反哺这片土地。”
“孩子们脚下有泥土、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家国。”荀红欣说。在这里,教育不是精致的盆景,而是任由生命自由生长的原野。讨思浩小学的师生用最本真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照亮彼此的光。□晨报融媒 王子豪 武艺彤